本人在《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》课程中为《重建中国:城市规划三十年 (1949-1979) 》撰写的书评,供参考。
“现代意义的城市规划学,是工业革命后城市高速发展,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后产生的。”(董鉴泓《中国城市建设史》,251页)在辛亥革命之前,除了历朝历代的都城、交通枢纽城市和鸦片战争以来被强迫开放的城市外,中国广阔的大地上似乎布满着只能被称为“农村”的聚居点,象征着发展与进步的大城市屈指可数。而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,主要的规划与建筑又集中在上海南京等南方沿海城市,“多是个别地、分散地进行的”(《中国城市建设史》,381页),且“对旧城的改造规划未进行实际的工作。”(《中国城市建设史》,382页)然而,比新中国迟出生50多年的我,一睁眼就可以见到一个新兴而生气勃勃城市——温岭;不算因战争纷飞建设停滞的三四十年代,新中国成立短短的50年来,中国的城市面貌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:遍地的中层小区、各种宏伟的大厦、沿街熙熙攘攘的商铺……而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呢?
因为没有亲身的经历,我一直很好奇一个城市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,尤其是中国沿海城市三四十年间如雨后春笋般产生的过程。这段历史很有特色而值得研究,而在各种书上我却都只能读到一段满是百分比的概括,诸如“快速起步阶段”“波动阶段”之类,不仅枯燥也没法走进我的记忆。华揽洪先生的《重建中国》却重新唤醒了我对历史的无限遐想,作为一位亲身参与了1949年到1979年的规划工作的建筑师对自己工作的描述与总结,这本书娓娓道来从1949年到1979年的中国城市发展规划史,还贴以时代背景,简述了新中国历次运动在这些领域造成的影响。“重建”一词正体现出这段时期的重要意义。
华揽洪先生一生对建筑、对城市建设艺术都充满献身精神。在巴黎获得建筑师文凭后,1945年,他在马赛创办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,并主持了一系列建筑项目和规划项目。1951年,他回到中国,被聘为都市计划委员会第二总建筑师,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。在中国工作的26年间,他亲身参与了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,做出了北京儿童医院、幸福村、华氏立交桥、北京市总体规划甲方案等等重要的设计,还为新中国设计出一系列预置构建的和标准户型,这也为本书提供了浩博的素材依据。退休回法后他还被法国政府文化部授予了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。令人遗憾的是,华揽洪先生已于2012年在法国逝世。《重建中国》最初于1981 年用法文写成,在法国出版,2006年翻译后由三联书店出版,但已然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规划的历史必读书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