莊子淺摘(後記)
这也是老文章啊,在我以前还有一个“学霸”的信心的时候……算了算了吧。
以下是原文:
我知道当我安利同学们参观这个网站的时候,映入眼帘的竟是一堆“看不懂”的繁体字时的感受(也不得不说有些同学的国文素养差),也知道大家完全没兴趣看我所作的摘注(大多只是看了每篇粗体的吧?)。写这一篇,完全是兴趣。
一次,我问父亲对庄子有多了解,他倒问我庄子是不是早于老子……看来我有必要对庄子做一个介绍:
庄子,宋国蒙城人,名同。曾著书十万余言,《汉书·艺文志》道家类有《庄子》52篇。今存33篇,分内外杂3类,为晋郭象所定,其中内七篇一般断为庄子自作,而外、杂篇则多为庄子后学之作。
庄子是一位有趣的伟大的哲学家。如果你喜欢,可以仅仅去看他写的寓言故事(据庄子自己记录,“重言十九,寓言十七”,寓言至少占了十分之七——尽管我没摘)。其中关于“儒家”的故事占了很大篇幅,不少是孔子(颜回)的故事。不过庄子当然不会宣扬儒家思想,他不过是借孔子之口宣传“道”,顺便批判一下孔子(儒家)的不明大道以及其言行相悖etc.,指责他们要求“仁”,违背人性自然的性情而使得天下大乱。这样,看道儒两家互相攻击会变得极其有意思(如<田子方>篇鲁哀公与庄子的故事)。
不过,作为哲学家,不少寓言故事的终极寓意于我们现今的大多浅显理解是不尽相同的。如庖丁解牛,我们理解为要掌握方法才能得心应手,而庄子可能意在指出社会肌理复杂,我们要顺着“道”(自然),小心地游刃于其肌理间(喻为牛的筋骨),才能安然处世,保持完好(刀都不用磨);又如混沌开窍,我们可能单纯当睡前故事读了,或理解为不要好心帮倒忙之类,而庄子之意却是统治者今日立一政(开一窍),明日颁一法(开一窍),人民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(混沌死)——尽管君王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。诸如此类的还有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、佝偻承蜩、呆若木鸡、邯郸学步等等,不加赘述(具体见《浅摘》文)。总之,国人之前受的教育实在太浅显了,没有领会出哲学的深意。
《庄子》中议论也占了较大的篇幅。庄子的思想内涵是极深刻而深远的,其自由安逸的生活态度给我以很大的启迪。他是老子之后先秦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,从内七篇看来,他的哲学是继承老子而来,但庄子更加突出了“道”之为“整体性”的特点,还建立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认识论系统,这是老子所不及的。庄子对老子思想的最大发展,是他把在老子那里主要是宇宙论及本体论的“道”转化而为心灵的境界。在自然说方面,庄子更为深广地发挥了人的自由性与自在性。尤其著名的<逍遥游>一文,描绘了一种透脱的心灵,为人所称道。在治身的另一些方面,可以说庄子和老子是有相近的地方的。比方说,他劝人们忌太张扬,忌追名逐利……然而,后世一般以为庄子消极,出世,大概是很表面的。庄子置身于战祸连绵,危机四伏的环境中,对不幸的现实有深切的体验,因而思想表现追求“逍遥游”,但他的“逍遥”不是出世的,而是寄沉痛于悠闲之中。可以说他是“出世”的精神入世。庄子主张扬弃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世俗价值网,从中解脱出来。由于庄子并不舍弃这个世界本身,这种出世与宗教的离弃此世截然不同。[陈《庄子的悲剧意识和自由精神》]
想要弄懂《庄子》不是懂文言就可以了。单把文章拿来也可能让人不得要旨。因此我参考了陈鼓应的《庄子今注今译》,陈先生是一位著作颇丰的哲学教授,要真让某些读者对庄子产生兴趣 (不会) ,不妨找他的原书一阅。(若是入门书,不妨选择林语堂的《老子的智慧》,是用庄子文章解释老子的,但尽是翻译,有些也不得要旨,加之是文言译英,再译回现代汉语,原意尽失,大概翻翻就可以扔了。)
我本没有对哲学有过多的思考,但却惊奇地发现自己竟有那么浓厚的兴趣,相信自己今后也会对庄子老子有更深的理解。在网站上放这个,一是充实兴趣,二是练练手,治治学,但苦于没有时间——以及自己无奈的打字技巧。《浅摘》中写不“不摘”的,可能是虽然理解深刻但是太长,也可能是通篇寓言,均懒得输入。我尽量选择精辟而深刻的摘录(参考归有光批阅·郭象辑注《南华真经评注》明·天启四年刊本影印本),但学识有限,必然有略过精华而拾了糟粕的,也希望不过苛求。 这是一项长时间的工程,记得从一七年的一月十八日开写,到大年三十才赶完了<内篇>(然而白天都在上辅导班,都是晚上写的),之后迫于学业就几乎再没动。这篇后记也是百忙之中拼凑得的。嗐!我实在算不上一个学者啊!
丁酉二月初八于冻风中
2017年3月4日初稿
2017年5月7日改过
5月29日录毕